牟宗三「『四無論』詮釋史」述評
王陽明晚年提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宗旨。陽明弟子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浙江山陰人)與錢德洪(1496-1574,字洪甫,號緒山,浙江余姚人)二人對四句教理解不同,王龍溪以為四句教並不是「究竟話頭」,認為「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而錢緒山則以四句教為師門定法,指出了「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對於二位弟子的爭論,陽明於1527年出征廣西前夕在天泉橋上對二者作出了合會,史稱「天泉證道」。然而,陽明的合會並未終止相關的討論,關於「四句教」(「四有」)與「四無論」,在陽明後學的展開乃至整個中晚明的思想界之間產生了許多辯難。因此,有學者指出,「四無說及其與四句教之間所發生的理論緊張則顯示出這樣一層思想意義:即意味著陽明學向陽明後學發生轉向,揭開了『後陽明時代』的陽明心學思想發展的序幕。」
在「四無論」的詮釋史上,牟宗三先生的相關論述尤其值得我們注意。一方面,牟先生被稱為「當代的陸、王」,而在陽明學中,他對「四無論」尤為重視。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牟先生對「四無論」作出了數次詮釋,乃至在「哲學思考至此而止」的著作《圓善論》中,以「四無論」作為儒家的「究竟圓教」。因此,牟先生對「四無論」的詮釋是我們在研究儒家哲學尤其是陽明後學時所不能忽視的。另一方面,牟先生對「四無論」所作出的數次詮釋,涉及到「道德的形上學」「無執的存有論」「圓教」「圓善」等思想,洞見頻出,是我們瞭解牟先生哲學思想的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因此,通過梳理牟先生的「四無論詮釋史」,我們可以展示「四無論」所蘊含的理論價值,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牟宗三哲學思想的發展。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 簡要介紹牟先生的《王陽明致良知教》《陸王一系心性之學》《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圓善論》這四部著作及其中對「四無論」的相關論述,
- 以「工夫教法之評價」「作用層的無」「存有層的有」為三條基本線索來考察牟宗三先生體現在這四部書中的「四無論詮釋史」
- 通過與唐君毅先生的「四無論」研究的對比,指出牟先生的「四無論詮釋」的獨到之處,從而對之展開一些簡要的評價,並指出今後的「四無論」研究可以繼續的方向。
參考資料:
-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牟宗三全集》(第8冊),聯經出版社,2003年版
- 牟宗三:《陸王一系心性之學》,《牟宗三全集》(第30冊),聯經出版社,2003年版
-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學生書局,2011年版
- 牟宗三:《圓善論》,學生書局,2010年版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學生書局,2004年版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2004年版
-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牟宗三全集》(第32冊),聯經出版社,2003年版
- 李瑞全:《龍溪四無句與儒家之圓教義之証成——兼論牟宗三先生對龍溪評價之發展》,《當代儒學研究》第六期,2009年7月
-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詮釋與功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辯證》(附錄二),2012年版
- 鄭宗義:《本體分析與德性工夫——論宋明理學研究的兩條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