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公共儒學」論衡——重建中國脈絡下的現代公共社會政治文化結構
演講者:楊肇中副教授(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主持人:李瑞全教授(中央大學哲研所)
引言人:梁奮程博士後研究員(中研院文哲所)
日 期:2018年11月17日下午2:00-4:00
地 點:鵝湖人文書院(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97號3樓之2)
演講者簡介:
楊肇中,本名楊毓團,江西南昌人,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負責人、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陽光學院國學研究院副院長。2014、3-2016、10年,在復旦大學歷史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8、8-2019、2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任訪問學人;曾獲福州大學第六屆“傑出青年教師”勵志獎(2017);迄今,在《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天府新論》《政治思想史》《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等各類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多篇論文被重要期刊、媒體轉載。出版學術專著1部,合著1部,獨撰童蒙修身養性系列叢書1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1項,主持或參與其他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宋明清與近現代思想史、儒家哲學、中西政治思想、政治哲學等。
一、引言
近年來,「公共儒學」是一個雖有學人述及而卻尚未加以深論的概念。在儒學研究漸次衍為顯學的當下,對於儒學及其現代價值的探究呈現了一種主題化的趨向,如心性儒學、政治儒學、社會儒學、公民儒學、生活儒學、自由儒學等等。而本文所指涉之「公共儒學」當然也可以視為一種主題化儒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儒學是一套關乎人類信仰、價值與多學科知識的整全系統。在各主題化儒學的深入研究過程中,它們彼此不是劃地為牢,各自為政,而是互為關涉、交叉與對話的。其所不同的是在於視角選擇的差異。就「公共儒學」而言,其雖主要集中於對儒學公共性的討論,但基於「公共性」的視角看待儒學,又必然涉及儒家價值信仰、人性論建構、社會生活,以及政治制度諸方面。換言之,在做儒學公共性論述時,必須對於儒學超越性、普遍性、人性善惡、以及涉及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專制、權利、正義等問題給出明確的現代答覆。而這一理論答覆即構成「公共儒學」所指涉與蘊含的豐富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儒家在社會政治領域的現代轉型實端賴於「內聖外王」的結構優化。而「公共儒學」的建構能夠為其提供諸多較好的思想資源。由此,儒家公共社會政治的現代轉型又將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現代的公共社會政治文化結構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公共儒學」概念的釐定及其所蘊含之公共性指向
2、宣導「公共儒學」之當下理據何在?
3、「公共儒學」的傳統面相及其現代型變之可能性論證
4、「公共儒學」與儒家「內聖外王」的結構優化及現代公共社會政治文化結構的形成
三、參考資料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李瑞全:〈孟子政治哲學之定位:民本與民主之論〉,《鵝湖月刊》第一六卷第五期,1990 年11 月。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鵝湖出版社,2013年。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任劍濤:《公共的政治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鄧育仁:《公民儒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科恩:《論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97號3樓之2)
交通路線:
一,捷運:
1南勢角線至景安站下,於同側搭橘5公車至平河里站下(10分鐘左右車程)對面即鵝湖人文書院所在的名門鑽石大樓。
2板南線至板橋站下,搭307公車至積穗國中站下,再步行約5分鍾。
二,開車: